何伟和他的涪陵,见证了在梦想和现实的冲突中,普通个体被裹在社会大潮中的百态人生。
彼得•海斯勒,中文名何伟,美国作家,他创作的中国纪实文学三部曲《江城》《甲骨文》《寻路中国》记录了1996至2007的中国,他本人被《华尔街日报》赞为“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”。
何伟准备告别中国前,又一次回到了他在《江城》中写到的曾经支教过的那个地方——涪陵,这座长江上的小城因何伟而出名。当年何伟支教过的学生们已毕业多年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中,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,梦想破碎,其中大多数人的生活,并不是如当初所向往的那样。后来,有些人妥协了,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;有些人还没妥协,在世间各个角落里坚守与挣扎。
作者简介:
刘晋锋 他因书写中国而声名鹊起。在他的“中国纪实三部曲”里,《江城》一经推出即获“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”;《甲骨文》荣获《时代周刊》“年度最佳亚洲图书奖”等殊荣;《寻路中国》获得2010年度《经济学人》、《纽约时报》好书奖。
他本人则被《华尔街日报》誉为“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”。
他,就是彼得·海斯勒(Peter Hessler),一个中文名叫“何伟”的美国人。许多外国人通过他的文字,第一次了解当代中国;更多的中国人,则在他的“中国故事”里重新审视自己熟悉又陌生的乡土。
《何伟,再见涪陵(中国故事)》带我们来到何伟的中国第一站——涪陵。1996年,何伟和另外一个22岁的志愿者来到涪陵师范学院(如今改名为“长江师范学院”),教授教高年级学生的英美文学。
1998年6月,他结束两年的支教生活,坐船离开。2011年3月,何伟重访涪陵,见到曾经熟悉的校园、同事、学生。
十多年过去了,变化和不变的都有很多。这座小城的变迁、人事的悲喜,也成为中国的一个小小镜像。何伟离开涪陵时,涪陵的人口是20万人,现在,已经达到60万。他任教的那个诗意的校园,正因为耗资巨大的新校区,面临可能被卖掉的命运——或者已经卖掉。
何伟曾经的同事,也是《寻路中国》的中文翻译李雪顺,经历了从助教到教授的人生历程。20多个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回来,他们是毕业分配体制下的最后一代,在他们之中,95%以上仍保持着教师的身份……